天门市情简介

2018-05-21 10:28  

天门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地形以平原、湖泊、丘陵为主,因境内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撤县建市,1994年由省直管,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全市总人口167万人,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万亩,辖26个乡镇办场园。

天门素有棉乡、侨乡、文化之乡“三乡宝地”的美誉。28万多名华侨、华人旅居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历史名人灿若星辰。境内有距今5000多年的石家河遗址,入选 “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天门是闻名全国的“状元之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近20万人。著名作家秦牧曾在《文汇报》上撰文盛赞“天门上了状元榜”。

天门有“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城市名片,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等称号。

天门交通格局通达便捷。天门东距武汉市100公里,距天河机场1小时左右的车程。目前,全市形成了“四高速三铁两水一航空”的交通网络。四条高速公路:武荆高速、随岳高速、汉宜高速、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三条铁路:长荆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支线。两条黄金水道:汉江、汉北河。航空:天海龙通用航空机场。

天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快、态势好。以天门高新园、天门工业园、岳口工业园、皂市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发展平台,规划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已建成3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机电汽配4个百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产业列入省“十三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张港7万亩花椰菜连片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蒋场菊花、黄潭树莓、多宝蔬菜等产业特色小镇初具规模,“华丰模式”全省推广、全国闻名。

天门中等城市规模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天门河、河山渠穿城而过,东湖、西湖、南湖、北湖镶嵌其中,天然的亲水特性和人文景观禀赋,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城市风貌。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30万人,正在建设成为一座新兴宜居的中等城市。

天门生态环境优良。天门是全省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之一,空气综合质量长期居全省前列。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建成一批省级“森林城镇”和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宜居村庄”。

天门社会和谐稳定。全市刑事发案率、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执法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未来发展,天门将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工业引领、生态优先、环境升级、民生为本,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把天门建设成为工业引领的现代产业之城、开放活力的创新智慧之城、生态宜居的水乡园林之城、茶韵书香的文化品质之城、和谐共享的平安幸福之城,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