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基层纠纷消弭于萌芽、化解在源头,筑牢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襄阳的生动实践深刻呼应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通过织密“前哨网”早预警,汇聚“多元力”巧化解,做实“代办制”除隐患,形成了一套“防范早、化解小”、务实高效的矛盾调处机制。
这些扎根基层的“小制度”、“微实践”,既是对“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生动诠释,更打造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襄阳样本”,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绽放新彩。
天朗气清襄阳城(资料图)
织密“前哨网”矛盾早发现
欧庙镇柳林村推进村民“屋场自治”(资料图)
矛盾要化解,首先得发现。基层干部深知“坐在办公室里等不来和谐”,必须主动迈开步子、沉下身子,将“巡访问事”作为基本功。
柳林村干部到田间地头调解村民地界纠纷
每天上午,襄城区欧庙镇柳林村治保主任沈立便带着网格员进行“拉网式”排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是他们的办公室。去年以来,这张“前哨网”成功捕捉并调处46个“微矛盾”,有效防止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悲剧上演。沈立说:“这些矛盾有的是两家争地边,有的是几句闲话引发的误会,早点发现、介入,就能及时化解。”
宜城市雷河镇民主村则巧妙地将“问事”搬到了线上。他们开辟网上议事渠道,与线下走访同步进行,让那些不便当面说或者想匿名反映的问题有了出口。线上平台开通以来,已收集各类建议500余件,成功解决问题近200个。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织就了一张疏而不漏的“民情信息网”。
汇聚“多元力”“疙瘩”巧化解
南漳县李庙镇全家湾村通过“红色屋场”会由群众共建的同心亭(资料图)
发现矛盾只是第一步,如何高效、妥善地化解才是关键。基层治理者们摒弃“单打独斗”,善于借势借力,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方法“解事”。
南漳县李庙镇全家湾村创新推出“红色屋场”解纷工作法。利用村民熟悉的屋场(院落)作为阵地,老党员、老干部、乡贤能人化身“和事佬”,在轻松熟悉的氛围中摆事实、讲道理、话乡情。这套接地气的方法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80余起,让矛盾在“家门口”烟消云散。
谷城县冷集镇塔湾村村医吴宋涛的调解别具一格。他深谙邻里、家庭矛盾往往“争的就是一口气”,于是,他巧妙地将自己的中医专业知识融入调解:“老哥,你看这‘气’堵在心里,伤肝伤脾啊,血压容易上来……”他先耐心讲解怄气对身体的危害,把当事人的“情绪火”降下来,再心平气和地谈实际问题。这套“先治情绪再解问题”的“中医式调解法”,成功化解了多起邻里和家庭矛盾。
高新区紫贞街道万达社区作为城市社区,新业态多、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强,管理难度更大。他们的法宝是做实做细“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单元”四级服务体系,健全五级包保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将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末梢。干部责任落到人头,信息渠道畅通无阻,问题响应及时高效。这套精密运转的机制,成为社区和谐的基石,实现了连续6年“零上访”的佳绩。
主动送服务源头消隐患
最有效的化解,是让矛盾根本无从产生。基层干部不仅解决问题,更主动向前一步,通过暖心服务,从源头上消除可能引发矛盾的“燃点”——这就是“代办和事”的力量。
宜城市南营街道官庄村村干部上门走访“治未病”(资料图)
宜城市南营街道官庄村村干部在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村民郭陈单身患重疾、面临巨额医疗费用的困境。这不仅是个人不幸,更是潜在的“因贫致访、因困上访”的重大隐患。村干部没有丝毫拖延,立即启动“帮办代办”服务。他们跑部门、填表格、递材料,高效地为郭陈单完成了“监测户”认定,并成功申请到临时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这一系列主动帮扶,不仅解了郭家的燃眉之急,更将一起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隐患消弭于无形。这“靠前一步”的温暖,胜过事后十倍的补救。
襄阳的实践生动证明:矛盾纠纷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早化小”机制。正是这些扎根基层、务实创新的“小”制度、“微”实践,如同精巧的“减压阀”和“稳定器”,在日复一日的运行中,汇聚成维护一方和谐稳定的磅礴力量。这不仅生动诠释了“枫桥经验”在襄阳大地的创新发展,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襄阳样本”,更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来源:汉水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