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刘帆)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市委书记吴锦署名文章《“一朵棉花”何以“满园春色”》,并配发点评《要“换鸟” 也要“育鸟”》,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
吴锦在文章中介绍,地处“北棉南纺”“西棉东纺”棉花产销链核心地带的湖北省天门市,牢固树立“产业兴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做活“一朵棉花”的文章,使棉花产业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焦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乡村振兴的亮点。
作为“长江棉”的代表,天门棉花年总产量16次超百万担。但是随着市场变化,棉花产业一度面临尴尬局面:投工多、雇工难、棉农种不起,投入多、效益低、棉花卖不起,国产棉价格高、质量弱、企业用不起,收储棉占压资金大、逆价抛销、国家补不起。如何破解难题?如何调整结构?这都是摆在改革发展中的新课题。主动调结构,才有优质特色的产业体系。基于棉花经济属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天门坚持“扩菜、稳粮、减棉”,着力优化种养殖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引导农民种植菊花、花椰菜、浅层藕等经济作物,推广2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推进草食家畜标准化规模养殖,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土地产出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曾经只产棉花的土地,如今种起了菊花、树莓,建起了生态农庄、特色民居,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节。现在,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的产业特色更加凸显,天门农业由一“花”独秀迈向春色满园。
吴锦在文章中介绍,产业振兴,要一手抓存量盘活,一手抓增量优化。天门有涉棉企业近300家,形成高支纱、无纺布、捻线、纺织机械、服装完整产业链。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初加工产品比重大,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近些年,天门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利益链为重点,坚持活存量与优增量“双量发力”,推动棉花产业迈向中高端。此外,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壮大棉花产业,一批老企业破茧成蝶、浴火重生,焕发勃勃生机。
改革永远在路上。破解难题就要改革创新,既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也要改善动能,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例,天门全力建设了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打造“中国棉都”;与相关企业合作,打造全国性棉花电子现货交易系统;推出天门棉花现货指数,推动天门成为全国棉花价格中心。可以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硬等出来的,而是苦干实干出来的,更是善作善成推动的。从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到调整生产经营方式,从培育特色农业,到发展休闲产业、养生农业,在做大棉花产业、做活棉花经济的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只要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经营方式,结合实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好生活的蓝图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人民日报》点评:《要“换鸟” 也要“育鸟”》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是重要方法论。改革发展进程中,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地调整结构,很有必要,也能提供再生动力。“换鸟”转方式是第一步,“育鸟”蓄动能更关键。
现实中,主动调整的很多,但后劲不足的也不鲜见。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方向没错,但方法不当。一些地方虽然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却小改小动、改改停停,甚至跟风式地盲目效仿,结果水土不服、适得其反。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更需要插上腾飞的翅膀,天门抓住棉花产业转型关键,在结构创新、品牌打造、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突破,发展空间因而随之拓宽。
思路决定出路。只要看得远、思虑全、踏实干,不因困难多而消极,不因包袱重而等待,把思路转化为行动,结合实际促改革、抓创新,就能跃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